1. “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 在谈到《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手法时人民文学家鲁迅先生说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描述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事物具有两重性
B. 把握事物要讲究一定的度
C. 在肯定事物的同时也要否定事物
D.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 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可见,判断对某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 感情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B. 对于该事物的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且又得预期效果
C.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重复多次
D. 占有的感情材料是否充分
4. 一切宗教都建立在对某种似乎统治着世界的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上,唯心主义也进行同样的说教,认为一切事情的基础,世界的创造者,是某种非物质的即精神的力量,但是唯心主义和宗教之间还是不能简单地划一个等号的,下列对宗教和唯心主义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唯心主义和宗教都是认识现实的一种形式
B. 唯心主义和宗教都认为除存在一个物质世界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的观念的世界
C. 唯心主义和宗教在解决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上是相似的
D. 某些唯心主义体系包含着关于世界知识的合理内核,而宗教使人们脱离认识而进入虚幻臆想的境界,并对现实作出歪曲的解释
5.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来实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与道路
B. 形态与状态
C. 结构与功能
D. 动力和源泉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及解析
1. B【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白马非马”是古代诡辩论的典型代表公孙龙的话,他说白马不是马,这句话在哲学上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联系,白色是个性,马是共性,是对各种不同的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 B【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鲁迅认为不能太过分,太过了会变成另外一个情况,应该把握一个度。因此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 B【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阶段是从理论认识到实践。通过第二个阶段理性认识到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去实现认识的目的。故判断对某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 B【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概述。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自己的精神决定一切,其观念中不存在一个物质世界外的超自然的观念的世界,即并非所有的唯心主义都认为除存在一个物质世界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的观念的世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5. A【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概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和状态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