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9岁男子马某,在网上查找并联系上了一个网友,约至公园实施抢劫,网友身上只有47元,主动交给马某,此时恰有巡逻人员经过,网友呼救,马某被当场抓获。其犯罪性质是: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2.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A.工商行政部门为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B.房管局为申请人开具首套房证明
C.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
D.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
3. 发布经国务院批准,授予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应用的公文文种是:
A.通告
B.公告
C.通知
D.决定
【答案请翻页查看】
1.【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故唯物论中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指因为河流中的水在不断流动,所以第一次与第二次踏入时此人接触到的水是不同的,因此第二次踏入的河流早已不是之前的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则是指该河流的永远在奔流,无休无止,因而该河流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之中,这一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故本题答案为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唯物辩证法中毛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题干中描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以给百姓带来实惠,也即这一政策有其合理之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该政策会加剧拥堵状况,也即这一政策有其固有的弊端。这体现了同一政策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弊端,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有不少同学会误选D选项,认为“加剧”一词体现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没有准确全面把握题干的错误思路,“加剧拥堵”只是政策可能存在的弊端,而并没有体现政策好的一面向坏的一面转化。故本题答案为B。
3.【答案】ACD。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文史常识中的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1911年—1912年)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客观原因是革命力量相较于反动势力而言依旧处于弱势;主观原因则是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未能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无法真正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得不到人民的广泛参与。B选项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历史时期划分来看,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未传入到我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才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辛亥革命在客观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之一。因此B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