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 > 试题资料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试模拟题--单选题一

华图教育 | 2021-08-04 08:51

收藏

  1.“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2.“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哲学上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5.“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是哲学意义上的意识

  6.“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首西方流传的民谣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B.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C.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D.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7.“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

  C.人们的精神活动依赖于物质活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8.“机器人有意识”这一说法的错误在于违背了()

  A.意识是无知的产物这一事实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事实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事实

  D.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9.“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A.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B.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D.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0.温家宝谈到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问题时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半途而废,当然我们将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采用经济机制的调节和经济手段的调节。”“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半途而废”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本题关键词在“不变”,是静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本题选C。

  2.【答案】D。解析:题干的观点是从意志出发来评判是非的,首先可以确定为唯心主义,而这种观念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因此是主观唯心主义,故答案为D。迷惑项是C项,C项以“他”为迷惑点,“他”并非超越的客观实体,同样与“你”一样具有主观性。在哲学上,判断主观唯心主义的关键词有:我、心、感觉、经验等;判断客观唯心主义的关键词有:神、上帝、理、理念、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

  3.【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答案】B。解析: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关系的确认和理解。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自在之物”),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为我之物”)。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这样,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和统一。

  5.【答案】C。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诗句中可以看出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C符合题意。

  6.【答案】C。解析: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钉子与蹄铁、蹄铁与战马等这些对应的事物之间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反映了部分的变化对整体功能的影响。而丢失了一个钉子引发了一连串的变化,最后导致“亡了一个帝国”则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比较四个选项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答案】A。解析: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新华社记者把这个事件的标题定为“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里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8.【答案】C。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除了人,没有生物、机器有意识,因此本题选C

  9.【答案】B。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句话的理解以疾病为例,人体生病固然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但更是因为自身肌体出现了问题。 这条古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引用这一成语,告诫全党只有党的自身肌体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蚀,才能不给外部侵蚀以机会。

  10.【答案】 B。解析:“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这时量变尚未引起质变;只有再走完剩下的十里,才能真正实现“行百里”,即“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正确答案为B。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