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公安招警考试 > 试题资料

公基备考试题: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华图教育 | 2021-09-09 17:02

收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B.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至北宋时期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C.《金瓶梅》书名中的“瓶字”由书中一个女主人公李瓶儿得来

  D.魏文帝曹丕,字子桓,又号“曹大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子

  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以下以少胜多的战役中,与其人物及相关典故对应正确的是:

  A.夷陵之战——马隆——火烧连营

  B.巨鹿之战——韩信——背水一战

  C.牧野之战——曹操——倒戈相向

  D.淝水之战——苻坚——投鞭断流

  3.在古代,人们的年龄往往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根据年岁来分,可将称谓分为儿童称谓、成人称谓和老人称谓,以下都属于儿童称谓的是:

  A.髫年 膝下

  B.待字 黄发

  C.皓首 暮齿

  D.遐龄 童孺

  4.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最早的是:

  A.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B.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C.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D.天将化雨舒清晨,萌动生机待绿田

  5.关于宋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B.宋词是在宋代盛行的文学体裁,句子可长可短,按其长短规模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作者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都是婉约派词人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官渡之战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班昭,一名姬字惠班,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D项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A项正确,排除。

  B项:《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B项正确,排除。

  C项:《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C项正确,排除。

  2.【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主要指挥官有谢安(东晋)和苻坚(前秦)。投鞭断流,出自于淝水之战,《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认为自己有百万大军,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相关典故有生死不易、火烧连营等。马隆,西晋名将,武器专家,为凉州之战的西晋主要指挥官。凉州之战,咸宁五年正月,凉州刺史杨欣被鲜卑攻陷凉州,晋廷震动。司马督马隆向晋武帝司马炎自荐,选募勇士3000西进平定凉州,最终晋军大胜,凉州遂告平定。A项错误,排除。

  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巨鹿之战相关的典故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等。井陉之战,汉三年十月,由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也是词语背水一战的来源。B项错误,排除。

  C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姬发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武王伐纣,攻于朝歌。纣王急召大批奴隶进行抵抗。武王大军兵临城下。商奴隶军自知不敌,且均痛恨纣王的横征暴敛的统治,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故《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这也是词语倒戈相向的来源。曹操,东汉末年权相,曹魏的奠基者,参与的战役有官渡之战、兖州之战等。C项错误,排除。

  3.【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①髫年,是指幼童时期。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髫年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②膝下,是指幼儿。因为子女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故用膝下代指幼儿。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①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②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①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②暮齿,意思是暮年,晚年。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①遐龄,意思为老年人高寿的敬语,高龄,晚年。②童孺,释义为儿童,幼年,指阅世未深的青年。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出自宋代张栻《立春偶成》,意思是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知,描述的二十四节气属于立春。一年中最早的节气即为立春,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出自宋代徐铱的《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意思是春季到今天,走过了一半,天公又送来了一场细雨,由于心情郁闷,感觉春野花枝被风雨吹打后,有那么点零乱。词句涉及的到的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在立春之后。B项错误。

  C项:“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出自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意思是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因此,该诗句中描写的二十四节气属于夏至,属于盛夏的开始。C项错误。

  D项:“天将化雨舒清晨,萌动生机待绿田”出自刘辰翁《七绝·雨水》,意思是天马上要降下应时的雨水了,山川大地清丽的景色,将会变得更加广阔而丰富;与此同时,万物复苏,绿芽萌发,如潮涌动,等到的是田间地头的一片绿油油,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词句涉及的到的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在立春之后。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按长短规模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代表人物主要有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柳永、李清照。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A项错误。

  C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C项错误。

  D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出自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的是赤壁之战。D项错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