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小车,并提出问题:
①如何让静止的小车移动?(施加一个力。)
②停止施加力,小车如何运动吗?(速度变慢直到静止。)
教师引导:多媒体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于力和运动的两种不同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入《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中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可能是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阻力会怎样?
制定计划:出示实验器材,并小组讨论实验步骤。(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以及粗糙程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如何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教师补充实验步骤:记录小车运动距离。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运动的距离变大。
教师总结并引导思考:如果物体不受到阻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2.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讲解物理背景,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推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结合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基础+合理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假如你正在参加运动会上的跑步比赛,突然所有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沿一个方向一直运动下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牛顿第一定律。
作业:利用今天的知识解释汽车的安全带是如何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
【答辩题目解析】
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吗?
【参考答案】
不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并不是一条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该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2.你是如何让学生改变“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错误观念的?
【参考答案】
从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有“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样的观念,为了帮助学生改变这种观点,在新课开始,我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运动和力关系。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此的不用观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利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阻力,小车会如何运动?从实验结果进行合理推理,没有阻力小车会一直运动下去。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明白运动与力的正确关系,即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