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治”完善基层治理!申论高分范文!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仅限所给资料),以“如何实现乡村善治”为话题,写一篇策论文。(50分)
要求:(1)对策合理,紧密联系材料。(2)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合乎逻辑。(3)结构完整,表达准确,行文流畅。(4)篇幅在1000-1200字。
给定资料
资料6:
2013年,嘉兴率先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机制。
自治为基,内消矛盾。嘉善县洪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10年间换了5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洪溪村率先成立村民议事会,走上“村务公决”的自治之路,凡是村里的大事,须由村民达成共识后再开展。如今,该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入不敷出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万元。
法治为本,定纷止争。“板凳法庭”,是桐乡市汇丰村用法律途径解决纷争的尝试。一张小桌、几个板凳,一个“法庭”就齐全了。“堂”设在农家,“问案”的则是司法所工作人员、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
德治为先,润物无声。在嘉兴农村,谁家儿子玩麻将赌博、谁家媳妇不孝敬公婆、谁家乱扔垃圾,都在“红黑榜”上一目了然。各村道德评判团会根据村民生活、工作中的细节,为星级文明家庭评判打分,村民的自律意识逐步增强。
参考范文
以“三治”完善基层治理
正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治理堪称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是社会治理的一面镜子,能够切实“返照”社会治理问题。如若基层不牢,那么必定“地动山摇”,因此,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中最核心的一环。我们需要抓好基层党建这个龙头,形成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三治”格局,才能实现基层善治。
【点出中心论点并点题:需要形成“三治”格局,才能实现基层善治】
中国奇迹----这个伟大历史创举,不是延续中国历史的母版,不是套用经典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发展的翻版。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改革创新;坚持兼容并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引出了中国奇迹的定义】
国之昌盛,在于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号巨轮的掌舵者,是治国理政的中流砥柱,理当成为基层治理的龙头,才能精准把控基层治理的方向,才能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才能不断增加人民福祉,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法治为保障,才能让基层治理有序。【提出分论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由此可见,只有以法治为保障,才能让基层变得井然有序,才能为基层长治久安厚植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法律作为规范基层主体行为的准绳。【通过名言来阐释以法治为保障的具体意义,并展开论证具体做法】同时,广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基层法制意识。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论断,孟子在其著作中也曾写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让人人懂得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才能推动基层形成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历史案例提出有序治理基层的对策】
以德治为引领,才能让基层治理有魂。【提出分论点】德治与法治就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也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在基层治理中不可偏废,只有协同发力,才能铸就基层治理之魂,让基层走上善治之路。【指出德治与法治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和“国有四纬,礼义廉耻,四纬不张,国乃灭亡”,阐述“德”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和意义。可见,德也是治国之重器,因为它能聚集人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在基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好风尚,引导基层朝着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通过论证“德”的重要性来阐释其本身的意义,并展开论证具体做法】
以自治为核心,才能让基层治理有力。【提出分论点】自治就是在城市或农村基层实施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只有自治,才能调动群众智慧,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我们要鼓励基层群众通过明规立矩达到自治的效果。【指出自治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展开论证具体做法】例如,联棚村引导村民民主商定“村规民约”,建立“诚信档案”,定期开展“晒家训、传家风、送家规”活动培厚文明乡风,约束村民行为,焕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力量。
【举例论证,用具体的做法进一步论证“明规立矩”可以达到的效果】
社会治理犹如一盘大棋局,基层治理则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底盘”,唯有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才能助力我们兴利除弊,筑牢基层治理这个“底盘”,下好社会治理这盘大棋。
【强调“三治”基层治理格局的重要性,回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