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作业看教育创新
背景概况
国内现状:创新教育差距很大
专业教育覆盖面狭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创新教育模式十分单一,创新课程不成体系难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基础教育中,学科创新训练连续性不足,没有系统性,教师随意性大,缺乏专业素养,科学性不足。对创新结果没有科学评判标准,重智轻德,只有形式上能力的发散而忽略能力的落地。
专家建言:急功近利不利于创新型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要素,即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1)改革教育模式,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
(2)正视正规教育可能造成创造性能力降低的“副作用”,并积极应对;
(3)作为教育从业者,要善于发现不符合已知标准的特殊人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发展、成长空间。
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目的:培养人才
深度分析
如何评价“奇葩”作业现象?
必须客观理性的来看。
从教师角度看,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也能够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创新过于简单粗暴,没有深入思考教育规律。
从家长角度看,一方面,急于为孩子分担压力的心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家长反应过激,应试教育心态和攀比心态过重,把一次作业当作学生一决胜负的战场。
“奇葩”作业折射的核心问题
(1)素质教育的异化
(2)教育创新的乏力
(3)教育边界的模糊
教育管理的欠缺
“奇葩”作业事件的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1)教师考虑不全面。
(2)教学创新功利化。
(3)教师素养低。
(4)教育责任边界不清。
(5)家长反应过激,对教学的包容性不够。
深层次原因
(1)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作祟。
(2)教育主管部门消极作为。
(3)教师队伍考核机制不完善。
(4)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与教育创新冲突。
教育创新机制需改革。
解决教育创新困境的思路方法
(1)进一步厘清教育责任,出台规定明文禁止“教师布置家长作业”,明确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需要履行的义务。
(2)教师提升责任意识,适当精简作业量和作业形式,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教学方案。
(3)加大宣传,改变家长观念,将对成绩、荣誉的关注变成个性和品格的培养,将参与、管理孩子学习变成陪伴孩子成长。
(4)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师队伍准入门槛,加强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教师的定期考核和培训,优胜劣汰,淘汰不合格教师。
(5)提高教育工作者待遇和社会地位。政策向教育行业倾斜,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基础教育从业者的待遇,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
(6)完善教育创新机制。不单纯依赖教师队伍自主创新,积极开展教育创新研发工作,组织教师向国外先进教育方式学习,建立教育创新激励机制和教育创新考核机制,积极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先进教育方法。
模拟试题
请根据对划线句子“现在的部分素质教育已经“走偏了道路”,变成了假的教育创新”的理解,热点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明确、见解深刻;(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热点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1000-1200字。
从“奇葩”作业看教育创新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教育创新困境开的一剂良药,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教育创新要求的不断提升,伴随着部分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冲动”,部分素质教育却悄悄走上了歧路,变成了假的教育创新,其中不乏“奇葩老师”、“奇葩作业”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教育方式。“奇葩”本是褒义词,代表着优秀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然而在当前语境下,“奇葩”却变成了一种嘲讽,一种对稀奇古怪、难以理解的另类调侃。从“奇葩老师”到“奇葩学校”,乃至引起热切讨论的“奇葩作业”,其背后反映的正是社会各界对当前教育创新之路的担忧。
客观的说,教育创新确实需要新奇的创意。无论是让学生数一亿粒米,还是让学生画三十天的月亮,从本意上并没有什么错误,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主旨也并不冲突。在国外,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常态,例如美国,在中学教育阶段甚至会布置一些论文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系统的学习某方面的知识,而通过实践的磨练,学生也就自然而言的掌握了诸如制作表格、操作电脑、与人沟通等等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就十分显著。因此,对于教育创新我们必须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多鼓励少批评。
但是,鼓励不等于放任,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教育创新只是伪创新。教育必须科学,素质教育更是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违背素质教育科学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进而提升国民素质宗旨的前提下,带来的仅仅是应试教育的另一个变种,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创新。就如让学生数一亿粒米带到学校的教师,良苦用心令人钦佩,也确实是动了心思来创新,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考虑到的是,一亿粒米要数多长时间?一亿粒米有多重,能不能带到学校?通过数米能否培养学生对一亿的认知?可见,如果在出题之前不是那么想当然,不是那么随意,而是仔细思考,谨慎出题,这个深受家长吐槽的“奇葩”作业并不是不能变成一个素质教育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教育创新不能过头,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思考的,教育创新也不能脱离科学,“一亿粒米”、“三十天月亮”等难以完成的作业的背后折射的恰恰是出题者低水平的科学素养,这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警示,创新不能变为刁难,在创新之前先对创新内容多一番科学测试,才是对学生、对教育行业、对教师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涌现的前提就是开展科学、创新、紧跟时代的教育,与其把目光的焦点关注在对“奇葩”作业的吐槽上,更应该警惕素质教育异化为另类的应试教育,这需要的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互相包容,基于教育规律多动脑筋、大胆创新、张弛有度,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