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A 项:“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A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项:“三曹”是中国古代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C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 项:“高岑”是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D 项正确,但91不符合题意。
232.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
第二步,“名不正,则言不顺”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出自孔子《论语·子路》。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经典。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B 项错误。
C 项: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强调积极入世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C 项错误。
D 项: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D 项错误。
233.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
第二步,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自于《汉书·苏武传》。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 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故“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A 项:蔡文姬是我国三国时期才女,为大文学家蔡邕之女,由于战乱被匈奴所掳。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这就是文姬归汉的故事。A 项错误。
C 项:霸王别姬出自于《项羽本纪》,垓下之围后,项羽残军退到乌江边,项羽与他的宠妾虞姬之间的故事,体现了英雄陌路的悲壮之情。C 项错误。
D 项:楚汉之争(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D 项错误。
234.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
第二步,文言文中的社指土地神大地之母“后土”,稷指五谷神稷王“后稷”,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就是君王统治万里河山,老百姓在万里江河山川的土地上种庄稼。“稷”在古代是指“五谷之神”。而五谷最主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A 项:土地之神,又叫土地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负责掌管一方土地的鬼仙,住在地下,靠着香火供奉,吸收能量,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A 项错误。
B 项,黎民百姓,指普通平民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黎民”指的是蚩尤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收来的奴隶,“百姓”指黄帝炎帝部落约有一百多个种姓,在当时为贵族。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平民。
B 项错误。
235.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知识。
第二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由此可知,词人作词的季节应为暮春。
因此,选择 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