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2021 年 4 月 12 日至 13 日在京召开。主席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2021 年 10 月 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 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主要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定位于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总书记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意见》把类型定位作为谋划职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予以巩固和优化。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树立系统观念,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三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参考观点
1.背景
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的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人才结构性问题日趋严重,人才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技能型人才,被誉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面临着技能型人才、应该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 2021 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 2000 万人,2025 年这个数字将接近 3000 万人。飞速发展的制造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亟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打造制造业强国,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能型人才支撑,这也是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的必然。
2.意义
(1) 扭转人才偏见。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职业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大学一直是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存在,仿佛考上好大学,就高人一等,就有辉煌的未来,就有成功的人生,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一直是社会角落里不起眼存在,其发展步履维艰。时至今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推动服务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社会认同,能够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形成“社会崇尚技能”的氛围,从而推动服务技能型社会的建设。
(2) 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 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称,中国正从产业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者过渡,对拥有中、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拥有一定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劳动者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 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 5% 。尤其在汽 车、电子等高技术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短缺更为严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优化,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加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奠定实体经济的基础。总书记强调: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从核心技术的研发实验室,到重大工程的施工现场,从智能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到广大乡村的大棚农田,都少不了专业技能人才的辛勤付出,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将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就业民生、助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问题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匹配。 目前,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中,尤其是在专业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地方,另外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小,而市场需求大,二者的步伐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导致现在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供给上还很难有效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目前看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确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国的经济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不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比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顶层设计不足、体系化不够完善和职业教育督导制度不全等问题,这些导致职业教育的管理效能比较低,还没有充分发挥通过管理体系来增质提效的效果。
(3)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目前我们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集中在中职和高职,只有少量的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导致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层次发展空间有限。同时我们国家目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基本上是各走各的道,缺少相互转换的沟通和衔接机制设计,导致职校生和普高生之间很难进行横向流动。
(4)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市场和社会力量,尤其是产业力量介入职业教育的力度有限,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很难有效跟上市场的步伐,也很难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5) 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就体现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据统计,2018 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 49.8 万人。“双师型”教师为 19. 14 万人, 占专任教师比例 39.70% ,离 2022 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 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现实,必定难以满足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6)经费不足,基础能力薄弱。根据某财经网统计发现,2010 年~2020 年这 11 年时间,中央本级公共财政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从 5. 17 亿元下降到了 4.56 亿元,期间甚至2011 年低至 1. 14 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中央本级公共财政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则从 612 亿元翻倍至 1297 亿元。即便是纳入地方支出,2019 年公共财政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悬殊的,分别为 5103 亿元和 1309 亿元。
4.对策
(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完善,包括坚持科学定位、系统培养,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
(2)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方面是要改革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另一方面是要加强课程建设。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同时还要创新教材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教材等。
(3)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二是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健全国有资产评估、产权流转、权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三是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各级政府要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企业实践、聘请兼职教师、师资基地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是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大型企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
(5)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项职业教育适度倾斜,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供给。同时,通过打造骨干院校梯队,探索典型模式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职业院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6) 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同时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保障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