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面试

首页 >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面试

2023黑龙江省考面试: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三

黑龙江华图教育 | 2022-10-25 11:54

收藏

  1.紫菜粉丝大米都可以用塑料制作?坐月子绝不能吹风?西瓜 400 天不腐烂,是因为 喷了防腐剂?……近日,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现场揭穿 了这些流言真相。(《法制晚报》)

  2.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 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 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 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来源:人民网)

  对策:

  1.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 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 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 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 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 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2.“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 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 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 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 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3.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教”。科学教育是抵御“科学”流言的基础,要加强信息 化手段的应用,通过各种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渠道搭建宣传平台,不断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科技场馆,发挥科学普及的渠道作用,拓宽展品外 延,不断丰富科学展示、科学实验的演示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科学普及走入 社区,走进学校。只有放大“高品质”的科学声音,全民科学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 节升高,从而夯实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

  4.对“科学”流言要止于“智”。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不是凭印象成见 去推波助澜,而是给予事实更多关注,本身就是理性的回归。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不可 能判断所有信息的真伪,这时就应该有一个底线:未经验证的信息不要轻易转发,确认是 谣言应在朋友圈里澄清事实。看到“警惕”“惊爆”多一个心眼,有点“科学精神”;面 对“解密”“内幕”多打个问号,抱点“怀疑主义”,“科学”流言的生存空间就会少些、 再少些。

  5.对“科学”流言要止于“责”。一方面,对于流言制造者,国家法律应当及时跟进, 不但要让其接受社会道德与责任的拷问,严重者甚至还要让其面临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应该有着“媒体责任”。你的态度,决定流言的出路。 再小的个体,也应有自己的信用;再变幻的空间,也应有文明的法则。坚持求真务实、谨 言慎行的科学精神,不做流言的传播者,每一个负责任的网民都能成为“流言终结者”。 如此,才能让公众不仅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传播的言论负责。

图书教材及网络课程名称 数量 价格 点击购买 展示
专属备考微信客服 / 0元咨询 点击添加
2023版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4本套(教材+历年) 4本 45-149元 点击购买
精选易错1200题+申论批改实录66例 3本 3本 49元 点击购买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