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公务员报考指导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2023年国考面试时间

黑龙江华图教育 | 2022-10-26 10:12

收藏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时间暂未发布,报名通道已开通。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或扫码报名》》》

【资料】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 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 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 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 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 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 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 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 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 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 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 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 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 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 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 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 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 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 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 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 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 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 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 。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 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 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 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 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 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51.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见,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但是纵观中国服饰史,就会发现这些缘由中最重要 的还是政治因素。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A.①和②中间
B.②和③中间
C.③和④中间
D.④和⑤中间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给定文段。第一句“由此看来”总结服饰的流行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第二句“通过......”引出冠 的形制,可知给定文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一段主要讲武官的“鹖冠”命名及寓意;第二段主要讲 的是文官的“进贤冠”的形成和演变;第三段主要讲“冠”的形制和祭祀;第四段继续讲“冠”形制复杂用于区分 等级的关系;第五段讲的是“冠”和礼制的关系。由此可知,第一段和第二段主要讲述了武官和文官的“冠”, 第三和第四两段讲的主体都是“冠”的形制。故这句话应该放在②和③之间。 第二步,辨析选项。对应B项。 因此,选择B选项。
52. 以下关于“鹖冠”和“进贤冠”的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鹖冠”因其两侧插着鹖鸟尾羽装饰而得名
B.“鹖冠”最早出现在汉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中
C.“进贤冠”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D.“进贤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活动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鹖冠”和“进贤冠”对应文段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做‘鹖 冠’”,可知A项符合原文。B项“最早出现在汉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C项对应“‘簪 笔’是汉代一种制度,官吏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 制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可知“进贤冠”产生于汉代,沿用到北朝,不是产生于北朝,C项曲解 文意。D项对应第二段,“进贤冠”是用于“文官上朝奏事时”而不是重大祭祀,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信息汇总
考试公告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

职位表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职位表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职位检索
报考指南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
报名入口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报名入口
缴费入口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缴费入口
准考证打印入口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
考试大纲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
笔试成绩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查询入口
报考条件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报名条件有哪些
公告峰会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解读峰会
笔试课程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