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人员公开招考笔试经济学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经济学专业科目测查对象主要是报考军需能源保障部队、医疗疗养部队、军事设施保障机构和宣传文化机构等单位文职人员岗位,从事经济管理和勤务保障等工作的考生。为了便于考生了解掌握测查目的、测查内容和相关要求,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测查目的
主要测查招考岗位所要求的考生经济学基本素养和能力要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时限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限为 120分钟。
三、试卷分值和试题类型
试卷满分为 100分。试题类型为客观性试题。
四、测查内容
主要包括经济学类基础综合和经济学专业知识两部分。经济学类基础综合部分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法等内容,经济学专业知识部分包括财政学、金融学和统计学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经济学类基础综合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主要测查考生对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数学计算、调查研究等能力,以及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
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的稀缺性;经济物品;理性选择与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其他分析方法。
三、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正确认识和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
一、需求
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二、供给
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的区别;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三、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的变动。
四、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及其对经济的调节;价格机制的缺陷;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
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供给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恩格尔系数。
第三章 效用理论
一、基数效用论
效用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二、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特征;预算线的图形及变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三、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消费者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的概念。
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含义及应用。
第四章 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概念;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及图形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可变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及相关计算。
二、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概念;生产函数的相关计算;规模报酬的三种类型。
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等产量曲线的概念及特征;等成本线的概念及图形;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概念及过程分析。
四、成本与收益
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经济成本;边际成本;收益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五章 市场理论
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概念及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生产者剩余。
二、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的概念及条件;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价格歧视。
三、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的概念及条件;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条件。
四、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及条件;不同类型市场的比较。
第六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一、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厂商对要素需求的特点;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二、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劳动供给曲线的特点;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均衡工资的决定。
三、土地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土地供给曲线的特点;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的概念。
四、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基尼系数的计算。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
主要测查考生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专业水平、综合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宏观经济现象、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国民收入核算相关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名义GDP 和实际 GDP;GDP 折算指数。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简单经济关系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二、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概念及计算;乘数对经济政策的意义。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投资的概念及决定因素;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IS 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货币需求的动机;流动性偏好的概念;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均衡利率的决定;LM 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
三、IS-LM分析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在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
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概念;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思想。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概念;现代银行制度;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的概念及构成;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利率效应与实际余额效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总供给曲线
古典供给曲线、凯恩斯供给曲线、常规供给曲线的概念;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的一般表达。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析与运用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与后果;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与后果;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综合分析与经济政策。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
失业的概念与分类;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概念及成因;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汇率、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
汇率的概念及决定因素;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净出口;资本净流出。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前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概念。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决定因素;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国防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特征;经济周期的原因假说;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三篇经济法
主要测查考生对物权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票据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和贯彻执行能力,以及运用经济法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纠纷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
一、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的内涵;经济法的地位、原则;经济法的体系。
二、经济法的发展
经济法的历史演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与逻辑。
三、经济法的主体及行为
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经济法律行为;代理制度。
第二章 物权法
一、物权法概述
物与物权;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的保护。
二、所有权制度
所有权的基本理论;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与相邻关系。
三、用益物权制度
用益物权的基本理论;主要用益物权。
四、担保物权制度
担保物权的基本理论;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五、占有制度
占有的分类;占有保护的方法。
第三章 招标投标法
一、招标投标法概述
招标投标法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招标投标活动应遵循的原则;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
二、招标
招标人及其应具备的条件;招标项目;招标方式;可以邀请招标的情形;不宜公开招标的情形;自行招标与代理招标;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招标人的权利义务;标底及其要求;招标文件及其要求。
三、投标
投标人及其权利义务;投标文件及其要求;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的情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的情形;弄虚作假投标的情形。
四、开标、评标和中标
开标时间与地点;开标程序;评标委员会及其评标程序;中标人条件;中标通知书;对中标人分包的限制。
五、法律责任
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中标人的法律责任;行政监督部门及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滥用职权行为的处罚。
第四章 合同法
一、合同法概述
合同与合同法;合同的分类;合同的相对性;要约与承诺。
二、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合同的条款。
三、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生效;合同的无效;合同的可撤销;合同的效力待定。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履行的规则;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合同监督。
五、合同的保全
合同保全的概念;代位权;撤销权。
六、合同的变更、转让与终止
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转让;合同的终止。
七、合同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免责事由。
第五章 票据法
一、票据法概述
票据的概念与特征;票据法律关系;票据权利与票据行为;票据抗辩与补救;票据的伪装与变造。
二、汇票
汇票的特点与种类;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追索权。
三、本票
本票的特点;出票;见票付款;对本票的其他有关规定。
四、支票
支票的特点;出票;付款;对支票的其他有关规定;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
五、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
涉外票据的范围;我国票据法与有关国际条约;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
六、法律责任
票据法上的刑事责任;票据法上的行政处罚;票据法上的民事责任。
第六章 知识产权法
一、知识产权法概述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知识产权的范围与分类;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国防知识产权立法概况。
二、专利法律制度
专利制度的基本理论;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权的申请;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实施的特别许可;专利权的保护。
三、商标法律制度
商标制度的基本理论;商标权;商标注册的申请、审查和核准;注册商标的续展、变更;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和争议裁定;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四、著作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制度基本理论;著作权;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著作权的保护。
第二部分经济学专业知识
第一篇财政学
主要测查考生对财政收支理论、国家预算、财政政策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综合分析和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运用财政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
一、财政概述
财政的概念;财政的构成要素及本质;财政的职能;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公共需要;我国财政的法治化、民主化。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
一、财政支出概述
政府支出的分类;公共支出的增长及其理论解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二、财政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概念和特点;购买性支出的内容。
三、财政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概念和特点;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四、财政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评估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政府支出中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运用。
第三章 税收
一、税收概述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税收分类;税收要素;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收负担;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税负转嫁与弹性的关系。
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的概念;税制结构的概念;我国现行流转税制度及其改革;增值税的原理与计算方法;我国现行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财产税及其他税种;军品及军人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国债概述
国债的概念;国债的产生与发展;国债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国债的政策功能;国债的经济效应。
二、国债管理
国债的种类;国债的结构;国债负担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三、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国债市场的概念;国债市场的功能;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五章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概述
国家预算的概念及类别;预算体系及预算结构;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二、预算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绩效管理。
三、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我国分税制改革。
第六章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手段;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乘数。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需求侧财政政策和供给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的交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我国国防费总量及结构变化。
第二篇金融学
主要测查考生对货币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专业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内容;货币制度的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及人民币国际化;数字人民币。
第二章 信用和利率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的经济范畴;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二、现代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三、现代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概念与特征;常见信用工具的类型。
四、利率及其决定
利息的本质;利率与利率体系;利率的种类;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第三章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的概念与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的功能。
二、货币市场
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回购市场;可转大额存单市场。
三、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章 金融机构
一、金融机构概述
金融机构的概念;金融机构的构成;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三、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类型。
第五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概念;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
三、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的概念;实现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货币供求的三种状态及调节。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六章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四种模式。
三、汇率与外汇储备
外汇的概念;汇率的作用;汇率的风险;外汇储备及管理。
第七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我国金融改革。
二、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原则;金融监管体制;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商业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
第三篇统计学
主要测查考生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描述、统计指数、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检验考生数学计算、调查研究和推理判断等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统计的概念;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大数定律的方法论;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变量与变量值;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章 统计数据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数据的概念及分类
统计数据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分类。
二、统计数据调查
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问卷的类型与结构;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程序和形式;统计调查误差。
三、统计数据整理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和方法。
四、频数分布与数据显示
频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数列的编制;累计频数(频率)与频数分布类型;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三章 统计分布数值特征
一、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种类;相对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
二、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分类;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
三、标志变异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极差与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成数指标;变异系数。
四、偏度与峰度
矩及测度;偏度及测度;峰度及测度。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
一、时间序列概述
时间序列的概念;时间序列的种类;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二、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三、时间序列的解析
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长期趋势测定;季节变动测定;循环变动测定。
第五章 统计指数
一、统计指数概述
统计指数的概念;统计指数的种类;统计指数的性质和作用;编制统计指数的基本方法。
二、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及计算;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及计算。
三、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第六章 抽样推断
一、抽样推断概述
抽样推断的概念和特点;抽样推断的若干基本概念。
二、抽样的组织方式
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机械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三、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的概念;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
四、参数估计
点估计;区间估计;样本容量的确定。
五、假设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基本概念;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成数的检验;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概述
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种类;相关分析的概念及内容;线性相关的测定。
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预测。
文章来源:http://81rc.81.cn/sy/xzzq_210288/1624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