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社会考试 > 试题资料

元宵节里的“非遗民俗”

黑龙江华图 | 2025-02-17 10:46

收藏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它不仅是阖家团圆、欢乐喜庆的时刻,更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元宵节的非遗基因,是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缩影。从一盏花灯到一场舞龙,从一句灯谜到一口元宵,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考试中的得分点,更是民族精神的根系。读懂它们,便是触摸中华文化跳动的脉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元宵节里那些重要的非遗考点。

灯彩
  花灯逢元夜,团圆共此时。花灯,又称灯彩,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五赏花灯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花灯闹元宵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仪式感。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到了宋代则遍及民间,制作讲究,品种多样。灯彩按造型结构分有罐罐灯、莲花灯、八棱灯等等;从地理区域划分有关中灯彩、四川灯彩、北京灯彩、浙江灯彩等;从文化区域划分有客家文化灯彩、秦淮文化灯彩等。
江苏南京的秦淮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灯彩制作集传统编扎、绘画、剪纸、皮影、刺绣等手工技艺于一体,在中国灯彩艺术大观园里别具一格。花灯历经代代相传,技法不断推陈出新。四川自贡灯彩历史悠久,享誉世界,以场面宏大、灯彩构思巧妙闻名,形式上以组灯最具特色。随着时代发展,自贡灯彩在制作技艺上不断突破,瓷器、玻璃瓶、蚕茧、丝绸等均可用为制灯原材料,并不断运用现代科技,让彩灯“活”起来。在福建泉州,这些融入非遗刻纸艺术的花灯叫“刻纸灯”,通体没有骨架,靠刻纸相互支撑分解压力。这样的巧思让灯笼上的彩绘和镂空的造型更加传神,显著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制作,独树一帜,是泉州花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

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有关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的龙舞各具特色,如广东的醒狮舞龙,将醒狮与舞龙巧妙结合,增添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浙江长兴的百叶龙,用荷花、荷叶组成龙身,造型优美,独具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

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秧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20065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起源于清朝民间卖唱形式,后经改进定型。胶州秧歌以其“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著称于世。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市被评为“中国秧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秧歌是元宵节的热门舞蹈之一。在元宵节,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或手帕,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扭起秧歌。秧歌的动作活泼明快,节奏强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面花
  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用面粉制作成各种造型的民间手工艺品,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制作面花来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面花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以面粉为原料,通过揉、捏、搓、剪、扎等手法,塑造出花鸟鱼虫、人物等形象,然后用天然色素上色,使其色彩鲜艳、造型逼真。面花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面花不仅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面花的起源与传统民间的饮食和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面塑遗物表明,这种民俗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北方地区,面花塑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这种自发的面花塑作活动充分展示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使蕴涵在民间习俗中的文化传统得到自然的传承和彰显。

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起源于宋朝,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谜面是灯谜的主体,通常用隐晦的语言或文字来描述事物的特征;谜目则是限定谜底的范围;谜底就是要猜出的答案。猜灯谜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能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元宵节,人们会将灯谜写在纸条上,悬挂在花灯下面,供人猜射。猜对者可以获得小奖品,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作为中国民间独有的文娱活动,灯谜也是非遗大家族中的一员。比如,广东汕头的澄海灯谜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成都的新津灯谜、安徽合肥的庐州灯谜等也跻身市级非遗之列。

小试牛刀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下列不属于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
  B.闹花灯
  C.猜灯谜
  D.插茱萸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等。
  插茱萸,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能驱邪治病。由此可知,插茱萸不属于元宵节习俗,而是重阳节习俗。
  因此,选择D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