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供养”,通常是指亲属之间有经济能力、生活能够自立的人,对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生活不能自立的人,予以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供养”是指对丧失经济能力、生活自立能力的亲属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
B.“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幼辈对长辈的赡养
C.是供养关系把亲属用经济纽带联系起来
D.“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年长者为年幼者提供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的义务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话论述“供养”的概念,引出话题,进行理论铺垫。文段第二句话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供养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用经济纽带……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文段结构为“理论铺垫—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主旨句为第二句,强调“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只是对原文“供养”定义的重复,并不是文段所要表达的重点。B项和D项:由“供养”的定义可知,提供“供养”的,是有经济能力,生活能自立的人,并非特指幼辈或年长者,两个选项理解错误。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