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四(1)班王红语文、英语成绩都很好,数学差,老师说,她就说自己父母数学都差,遗传的,学不好了。新接手数学课的张老师觉得很可惜,就想办法打消王红对数学的抵触并提高成绩;先是和王红总结语文、英语学习方法并运用到数学学习中,上课也积极引导王红答题,遇到难题逐步分解,让王红大胆尝试,王红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再也不说自己数学遗传不好了,请从学生观角度,分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0、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学生观点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四大方面去进行分析,分别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整体人;学生是独特人。答题时注意理论和材料的结合,同时,也要考虑答题的层次性。
【参考答案】张老师的教育行为遵循了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材料中,张老师认为王红具有发展的潜力,能学好数学,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她学习,提高数学成绩。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体地位,主体需求和主动发展可能性。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材料中的张老师通过和王红总结学习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引导王红积极参与都说明了张老师很好的调动了王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王红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材料中张老师针对王红的特点,为她设计学习的方法,帮助她提高数学成绩。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