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时空变化为序,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把乡愁按时空变化分别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得抽象的乡愁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的实物。同时,诗歌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深沉的情感相互融合,构成一首动人的诗篇。华图教师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含义。
2.通过朗读和诗歌竞赛法,品味诗歌中的“三美”原则(音乐美、建筑美和结构美)。
3.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思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难点:感知意象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故乡的云》。
导入语:当天边飘过柔柔的白云,那是故乡对我的召唤;当耳畔的头发被微风吹拂,那是故乡对我的牵挂;当澄澈的清水流过眼前,那是故乡对我的期盼。故乡是一首歌,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故乡是一首诗,一首凄婉动人的诗歌;故乡更是一段情,一段剪不断、割不断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初识乡愁。
多媒体展示: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乡愁诗人”。
2.播放《乡愁》朗诵音频,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基调。
明确:教师适当点拨,注意朗读中诗歌的节奏、重音、感情等。(以第一小节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3.学生单读,思考诗歌的写作顺序,并圈点勾画出关键词。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顺序,“母亲”“新娘”“母亲”“大陆”(板书:思亲→思乡→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