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是对( )考试制度的描述。
A.夏朝 B.西周
C.西汉 D.唐朝
2.( )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性和公正阶段。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加德纳 D.斯滕伯格
3.“先入为主”是心理学上的( )。
A.频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势效应
4.教育评价中“以差概好”的“扫帚星效应”属于( )。
A.晕轮效应 B.从众效应
C.肯定效应 D.威望效应
5.“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育的( )。
A.科学性 B.艺术性
C.人本性 D.工具性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考试制度。题干描述出自《学记》,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该考试制度属于西周的考试制度。故本题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根据对偶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岁)、可逆阶段(—岁)和公正阶段(—12岁)。故本题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首因效应。选项A频因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选项B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选项C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选项D定势效应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题干的“先入为主”强调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体现了首因效应。故本题选C。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也叫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而教育评价中的“以差概好”的“扫帚星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属于晕轮效应。故本题选A。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艺术性。“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强调教师的创新,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