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在宏观上可以简单分为两类题型,要素明确类和要素不明确类。
要素明确类题型是指题干中有明确具体的要素词,也叫要素分析题。例如:“‘给定资料3’中,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引发了社会热议。请你分析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题干当中有具体而明确的要素词“原因”,所以在材料中找答案的时候就只需要找原因即可。
要素分析类题的设问方式为“分析+要素词”,会发现它和概括归纳题型的设问方式(“概括+要素词”)很相似,因此,两者的答题思路也类似。要素分析题需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推断。所谓推断是从材料的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如,题干为“分析黄河滩区‘四乱’现象难整治的原因。”题干中有明确的作答要素“原因”,如果是一道概括归纳题,那么只需要找到引发事情发生的条件即可。而材料中有一句话,“他建议,列出黄河管理范围内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根据黄河生态保护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明晰黄河滩地产业发展路子。”会发现此句为对策表述,是在围绕黄河如何进行治理提出对策。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推断出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做法,就是因为现在出现了“发展思路不科学”的问题,导致黄河滩区“四乱”现象难以整治。这就是需要我们从材料的已知到未知推断出来的要点。再如,题干要求“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要素为“问题”,要素之前的限定词是“我国的问题”,那么如果是一道概括题,材料中出现了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做得好的地方,很可能和我们的答案无关,因为概括题是对材料的提炼,而且是提炼我国的问题。但如果是一道要素分析题,可以从其他国家做得好的地方,分析出我国在这些地方存在问题。
要素不明确的题型分为三种:理解类、评价类、比较类。
先看理解类,理解类的常规题型是对一个词或者短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或者解释一下材料中特定的词语或者短句。这类题在考试中比较常见,且也有一定的难度。整体答题思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来展开。即先解释一下句子或词语的含义,再回到材料中找到和作答对象相关的全部要点,一般来讲是原因或影响,最后围绕话题下结论或提对策。
做好这类题关键在于对题干中的词语或短句的解释,要符合材料并且通俗易懂。一般来讲,建议考生先看词句的出处段,便于理解该词句的含义。有的题其解释的词句很抽象或者这个词句在材料中有引申的含义,则要用详细的语言进行解释。有的题其解释的词句本身就很通俗易懂,则解释的篇幅就不需要那么多。
如“请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旧曲新唱’的理解。”在出处段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句话,“H区交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H区以《J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真正做到了‘旧曲新唱’”。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直接找到这个词语的含义,直接抄写即可。“旧曲新唱”是指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如J市通过创新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旧曲新唱”是指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如J市通过创新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
但是有的题目,需要我们解释的词句比较抽象,或者在材料里有引申含义。如“‘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对句子进行理解的题目。但句子中有一个加上了双引号的词语“灵魂”,就说明这个词在材料中有特殊含义,在整体解释这句话之前,需要单独解释“灵魂”一词的含义。
在解释完本身的概念与含义后,需要分析一下这个词或者句子在材料中出现的原因或者影响,这个篇幅依据前面的解释而定,解释的内容多则分析稍微少一点;解释的内容少则分析稍微多一点。最后再来一句话的对策总结,来进行结尾。
综合分析评价类的题型也是一个常考题型,且这类题的答题方法在面试中同样适用。这类题型的常见问法是针对某一个观点或者现象谈一谈看法。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分为三步,分别为:亮明观点立场、全面论证分析、简要总结提升。其中前两步是关键,在亮明观点立场时仍旧是要看材料的论述,如果针对题干中的观点或现象材料中正面的论述较多,那么我们在书写答案的时候,立场就是支持的;如果材料中负面的论述比较多,我们的立场就是反对的;如果材料中既有正面的论述也有负面的论述,且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和论断,则我们的立场的就是全面辩证的。
在答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评价对象到底是观点还是现象。如“‘给定材料4’中的‘网红’现象引起社会热议,请针对文中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见解。”这道题的评价对象就是材料中的观点,而非网红现象本身,且题干并没有直接给出观点,所以这道题在评价之前,还需要先找到材料中的不同观点。
另外,如果题干的评价对象在材料中有引申含义,且材料中有对评价对象具体的解释的时候,建议考生在评价之前先去解释一下这个评价对象。如,“给定资料5提到‘报复性熬夜’这一现象,请你根据给定材料4、5,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首先我们看到题干的表述为“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评析”,从题型上来讲,可以判断为评价分析题。而评价对象本身在题干中用双引号引出来,且材料中提到“一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剩余的8小时是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时间,但现实中,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需求,在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造成了所谓的‘报复性熬夜’”,这段材料很清晰的给我们交代了报复性熬夜的定义,即“由于工作超支了休闲的时间,但是客观上又有休闲的需求,只能向睡觉索要时间的社会现象”。
综合分析还有一类不太常考的题型就是比较类。即比较两类主体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这类题在寻找要点的时候,要先找出两者各自的特点,再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提炼总括词前置。如材料7中写道F市制度规定,凡弄虚作假或拒不缴费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罚款。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而材料8中写道伪造、变造或擅自销售(包括擅自提价销售)专用垃圾袋者,都要处以罚款。逾期不缴纳罚款者或涉及刑事责任者,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由这两段不同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F市与T市在处罚方式上是不一样的,F市是行政处罚,而T市是司法处罚,因此得出其中的一条得分点,就是处罚方式不同。最后再下一个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