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2019 年底、2020 年初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疫情,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后我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的一次检验。 (来源:央视网)
2.最近,有媒体在多地调研,发现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存在一些发展“梗阻”。如招生,自愿报考公共卫生专业的少,其他专业调剂的多;如就业,真正从事公卫工作的少,选择与临床有关的多;如工作,干的活不被重视,认为“没钱,没地位,没前途”;如队伍建设,公卫岗位人员收入待遇低、心理落差大,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专业不受“待见”、 工作存在“成见” 、心态颇有“偏见” 。 (来源:人民日报)
二、参考观点
表明观点,点明本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采取了公共卫生历史上罕见的“封城”措施,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合作、联防联控的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疫情在国内的传播,并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短板:在疫情出现阶段,缺少临床鉴别能力强、依法报告意识强和即时防控措施强的专家队伍;在疫情发展阶段,缺少上得去、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在疫情上升阶段,缺少防控策略与措施“一锤定音”的疾控大家,也缺少有效指导社会各界采取有效防控救治措施的大量防疫专家、临床专家和医学科技专家。突发应急和疫情防控的所有事情要靠人去落实。所以,根本性问题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疾控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分析:
1.公共卫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定位不清、重视不够
(1)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内,公共卫生学科专业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教育大多置身于综合大学中作为与医学学科平行的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则归属于医学类。
(2) 在医学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重治轻防”的现象,很多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平台建设、人才支持计划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不仅很少被综合大学所顾及,还经常被医学院校边缘化。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公共卫生专业规模小、人才培养数量少、专业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又进一步严重限制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 在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上,缺乏多学科协同支撑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专业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2.公共卫生师资数量不足、结构缺陷、实践教学能力有限
(1) 各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数不是在逐年增加,而是在逐年递减,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2) 公共卫生专业师资背景过于单一 (师资中毕业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专业的比例高达 78.8% ,西部地区院校的这一比例可高达 83.5%) ,难以胜任现代公共卫生多专业、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原有的临床专业背景的师资、有疾控机构工作背景的师资比例越来越少。现在能去现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教师越来越少,对我国公共卫生现状和疾病防控的工作重点不清楚、不熟悉已成为常态。
(3)教学实践能力有限。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过度看重 SCI论文、追求高影响因子的非理性导向,给公共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持久的伤害。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迫于职称晋升、项目申请、奖励头衔等压力,更多地转去开展基础研究,逐渐远离现场。这样的师资队伍又如何去培养应用型的公共卫生和疾控的合格接班人。
3.公共卫生人才待遇不高
疾控人员的待遇较大幅度降低。2009 年疾控机构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经过 10 年运行,从实施效果看,对疾控队伍的稳定、人才引进与培养、能力的提升与培训都很不理想。疾控机构作为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在待遇上不仅远远低于公立医院,甚至比不上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年轻人在疾控工作中看不到发展方向,更找不到职业自豪感。这些都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策:
1.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重实际、善处置的实践教 学为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要加强社会科学、法律法规、管理科学、生命伦理、社会动员与人际交流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全球卫生方面的知识学习。在实践教学上,要明确标准与要求,保证一定的学时量,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及时应对和防控突发疫情的实战能力。
2.加强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业导向和师资标准
(1) 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问题:应鼓励各高校针对公共卫生师资制定专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实践全面发展,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创新评优、进修深造和出国推荐、人才选拔上予以政策倾斜。
(2) 师资队伍的待遇和政策支持问题:为了保证各高校都有一支稳定的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并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制定在科学、规范绩效评价基础上的薪酬制度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奖励制度。让公共卫生师资队伍能够安心教书育人、安心科学研究和主动应用实践,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新时代师资。
(3) 师资队伍的人才合理流动和转轨机制问题:在稳定的师资队伍准入、使用和待遇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鼓励人才不断深造、合理流动、勇于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师资转轨到行政管理岗位、各级疾控机构、健康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卫生相关社会组织或国际卫生组织任职,也吸引其他机构中经过历练的优秀人才加入或回流到师资队伍中来,形成公共卫生学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人才流动机制,为师资队伍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背景的不断扩展、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科学合理的机制。
3.加强公共卫生岗位建设,提高待遇标准
加强公共卫生岗位建设,首先要提高职业自豪感,明确公共卫生与疾控专业队伍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评价、岗位晋升机制,让能人上、庸人下,形成公平健康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