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影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前不久,中国正能量 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发布,一位位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一个个正能量网络内容产品,为网络空间向上向善注入强大动力。
2.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 “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网络虚拟空间,依法治理要实,治理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重要内容。
2022 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 1 个月的“清朗 ·2022 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包括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
二、 参考观点
表明观点,点明本质:
近日,刊文指出了新型网络暴力的特征以及危害。包括:暴力形式花样翻新,攻击力度增强;网络暴力由社会领域逐渐移至商业竞争领域,呈现有组织、有策划的产业链倾向;挑动舆论情绪,制造不同群体间话语割裂;网络污名化从个人上升至群体,网络戾气加重。
分析:
新型网络暴力的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一是制造“虚假”舆情,破坏正常网络秩序;二是线上矛盾移至线下,增加极端事件发生的风险;三是官方主管单位被倒逼介入事件处置,丧失舆情处置主导地位。因此,亟待针对新型网络暴力进行精准治理!
对策:
第一,法律法规有必要进一步明晰“网络暴力”的法律边界。刚刚颁布的《民法典》创新性的增加了“人格权”篇,明确指出公民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权益的定义,为司法实践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指明方向。
今年 3 月 1 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施,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 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到底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这方面立法工作还有待完善。
第二,媒体、网络平台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目前,一些自媒体为了“粉丝量”“点击量”“转发量”等利益,不惜编造、伪造各类信息,引发舆论混战,煽动暴戾情绪。“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也让各平台对“互黑互撕”喜闻乐见,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 力的横行。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从网络信息生产者和服务平台这一根源入手。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就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率先承担责任,规范自身行为。网络内容生产者应当保证所发布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应该有积极的导向性;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同时,相对于新媒体,主流媒体可信度较高,能够提供事件进展的调查性信息、理性权威的评论以及公平公正的报道。因此,主流媒在热点舆情事件中不应失声,而是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第三,舆情监管的相关部门要依法监管,前置管理。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舆情监管部门不能懒政怠政,不能一味的“灭火”“减压”“按闹分配”,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加强对网络平台及企业的有效管控,牢牢把握热点舆情上的主动权,及时发声,及时依法处置违法行为。
第四,守住言论底线,为营造网络和谐环境贡献自身力量。但丁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身为网民中的一员,守住言论底线、道德底线,是身而为人应该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具备基本的理性判断力,对法律和人格尊严具备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心,对待他人具备基本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做到不盲目跟从,不出口成“脏”,做到情绪冷静,理性探讨,努力营造健康愉快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