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 2020 年底,我国大陆地区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 2.64 亿人。早在 2006 年,在哈尔滨举办国际老年人用品博览会,这次展览是老年消费市场潜力的一个小小的展示,从中能够看出中国的老年消费市场蓬勃待兴之势。
2.2021 年 7 月以来,各大网购平台的促销活动热度不减,家住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市区) 天津北路嘉华园小区的退休教师李英也加入“剁手”、囤货的“大军”。 自从去年第一次网购家居服后,她就迷上了网购,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服饰,大到装修材料、家用电器,都在网上购买。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网络约车、线上购票等,去年又和小区里的老人们一起报了线上瑜伽课、舞蹈班等,每个月至少花费 1000 元。
3.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养老产品有大量需求,这将为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带来发展机遇。随着越来越多习惯于“数字化”生活的人口步入老年阶段,智慧经济也将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辅助机器人、无人驾驶、家庭监控等。目前,养老服 务、养老医疗、老年文娱、养老金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仍有较大供需缺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上述领域将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蓝海。
二、参考观点
1.背景
随着养老金的逐级递增,许多中老年人也加入了网购、现场嗨购的大潮。当前,中国老年产业市场面临着市场匮乏与老年人消费需求脱节的问题,各大商超对此并不感冒,没有表现出“炒节”般的热情,几乎很少有老年专柜,导致许多小作坊瞄准老年市场齐发力,奈何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等基本条件不达标,涌出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使“银发经济”一度沦陷为“银发危机”。每个家庭都有老人,若想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大家一起抵御“银发危机”,抵制伪劣的老年产品,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原因
(1) 供需不平衡。尽管养老产品长期远景向好,但当前个人养老产品普遍存在规模不足、制度欠完善、产品标准待统一等问题。
(2) 不少商家缺乏诚信。在生产环节,为了降低成本,出现营养成分不全、材料不环保等情况,产品质量堪忧,甚至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部分团伙制造诈骗现象,三五人一小组下乡“送福利” ,利用低价进行吸引。
(3) 老年人辨别意识差。许多老人,无法辨别商标真伪,看产品只看保质期,不看配料、成分表。同时,大多数老人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容易被低价误导。
(4) 消费市场单一,缺乏创新。老年人消费观念正在快速改变, 由过去的舍不得消费到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在穿衣打扮、护肤养生等方面也更加精致化、时尚化,从涤纶到桑蚕丝面料的转变,从传统黑白灰到拼接彩色服饰的转变,从素项圈到精雕细琢的转变等等,倒逼商家突破自我,创新产品。
3.对策
(1) 完善消费需求。主流媒体引导,主动传播老年人的需求,吸引各实力经济大户有所规划,钻研老年人特殊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能力、消费方式等,挖掘老年人新的消费需求、主动开拓精准的消费市场。丰富老年人产品的种类,例如:假发、口腔护理、假牙冲洗器、按摩器、足底按摩鞋、老人床垫、轮椅、坐便具、拐杖、放大镜、老花镜、助听器、睡眠仪、舞蹈道具、首饰、保健腰带、穿针器、保健品、保险等。
(2) 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减免税费等政策优待厂商,促使厂商齐发力。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增强法制约束力,让黑心企业不敢为。
(3) 提升辨别能力。走向社区,走进家门,在社区和小区的联合下,定期组织老年产品打假宣传活动,推广正确的购买渠道,或者学习疫情期间好的方式,开启定时按需送货服务,也能解决部分老人腿脚不便的问题。
(4) 增强陪伴意识。下班回家,远离手机,坐在长辈身边,聊聊生活,了解近期需求,主动帮其采购,或者给长辈正确的购买标准,提升其辨别能力,督促其理性消费。遇到已经购买的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帮长辈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