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24日由新华社全文公开。
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新的学期,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的轮岗。从“北京方案”看,社会普遍关注的交流轮岗的对象、主要形式、基本周期等均已明确。
校长层面,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该进行交流;教师层面,在编在岗教师,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老师,原则上进行交流。
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三个维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城区完善学区(教育集团)改革,着力推进跨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二是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
据介绍,北京校长教师轮岗第一批试点区为东城区、密云区。其中,东城区本学期轮岗干部教师约2000人。密云区2021年已安排正、副校级干部轮岗50人,占符合轮岗交流条件人数的55%,通过干部交流促使城内优秀干部向农村学校、城内薄弱学校流动。
据介绍,在2021年底之前,北京将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试点,再启动六个区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试点。
(来源:新华网)
【热点模拟考场】
在“双减”背景下的干部教师轮岗制正在北京加速落地,试点区的改革举措力度大、针对性强,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对于此番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你怎么看?
【热点分析】
近些年,北京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推出课后延时服务,缓解“三点半难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毋庸置疑,“学区房”等社会问题依旧突出,家长们也随之产生巨大经济焦虑、精力焦虑和教育焦虑。此番在“双减”大背景下启动的教师轮岗交流,不仅有利于抑制高价学区房、纾解教育焦虑,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维护社会公平。
然而,轮岗教师和轮岗学校的分配是否公平、教师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区域内教师能否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都给该制度的实施加大了难度。那么,为了更好落实教师轮岗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引进人才,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确保各学校按需补充配备教师,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由于教师轮岗交流需要向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优秀教育资源,然而优秀教资一旦平均分配可能导致城区教资弱化或者教师流动较快,易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适和不满。因此,应当积极引进人才,扩大师资队伍,鼓励更多教师上岗,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人才,合理增加教职工编制。另外,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绝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而是在交流比例不低于通常规定的情况下,在原则范围内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性,维持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的延续性。
第二,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公平合理。应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尤其是提高乡村教师收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还有利于缓解教师搞第二职业现象。另一方面,提升教师职业保障力。应当制定明确的晋升、考核等方案,比如:树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新标准,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习、薄弱学校任教,也能减少人才流失以及在教师轮岗中的消极情绪。
第三,进一步完善政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师轮岗交流多为城市学校向乡村输送师资的单向流动,且聘期较短,再加上适应时间,很可能聘期内无法充分发挥教师才能,甚至因为时间短而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而乡村教师到城市交流,也可能存在将其当作跳板而筹划进城发展的动机,扩大教育不均衡。因此,应该做到一区一策,不搞“一刀切”;同时,做到按需定岗、按岗定人,让流动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大。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我相信,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将为教育公平引来“源头活水”,但实施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