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打12345能办什么事啊?”“只要打12345的人基本上这个人都是废了。”近日,衡水居民李某为咨询小区物业费问题,打了三次12345政务热线和20多次政府部门值班电话后,不但没有得到答案,反而遭到住建局物业科工作人员白某的训斥。据悉,当事人白某已被停职检查,而区建设局也与该业主取得联系,正在沟通对接。
虽然事情目前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但白某心直口快的“12345无用论”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说起12345政务热线,各地情况不同,可能各有各的感受。而作为“政府客服”,12345热线却也同样跨不过“客服背锅”这道坎。毕竟,大部分人对客服的评判标准就是能否帮得上忙,若什么都帮不上,被嫌弃无用是难免的。只不过,这次居然被躲在其后的工作人员嫌弃,实属有些尴尬,但也暴露出当前个别地方12345热线的窘境——只能传导,无力督办。其实,与其他客服的功能相似,12345热线本身只是群众与政府部门联系的桥梁,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它能做到的是,在接收群众诉求后,转达给相关职能部门,再推动其去解决。如果职能部门敷衍对待或搪塞了事,12345热线也无能为力,因此背锅也无可奈何。说到底,具体办事的还是相关职能部门。
【政策理论】
1.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各地政府按照中央指示,开启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取得有效成果。但是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痼疾,需要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来优化治理效能。
2.危害
(1)12345是我国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如果职能部门接到电话后反复推脱,不负责任,不仅群众诉求不能及时解决,还会寒了群众的心,丢了政府的公信力,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也无法推进政务改革,失去群众信任,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一些部门干部作风不正,工作不实,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却没有持续改进,严肃惩处,坏风气有再蔓延的风险。
(3)基层人员不被赋能,无权解决群众诉求,只能传导,无力督办。反倒背上“没用”的黑锅,长此以往,会消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人员流失,人心不稳。
3.原因
作为群众与政府部门联系的桥梁,之所以出现以上的种种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部分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部分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定位,在遇到群众问题时敷衍对待或搪塞了事,漠视群众利益和疾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颐指气使;搞特殊、要特权,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和强烈不满。
(2)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存在信息壁垒。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责重叠,交叉不清的问题,影响政府履行职责,出现信息不对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现象。12345热线的客服在接收群众诉求后,转达给相关职能部门,再推动其去解决,其间可能存在找不到人、找到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现象,让群众力不从心。
(3)监督考核以及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约束力。若事情没有曝光,群众忍气挨训,问题又不知何时能解决,说明政府监管滞后,没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外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考核缺位的现象,相关工作人员出现态度不端正,能力缺失的情况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缺乏制度约束或者约束不严。
4.对策
(1)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不能让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变成不方便拨打的“冷线”,更不能变成总也打不通的“空号”。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和办理,畅通下情上达渠道,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
(2)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督促其形成正确的政绩观,提升工作能力,坚持以民为本,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过程中,让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3)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畅通反馈渠道。一方面制定12345热线相关的管理机制,例如明确响铃即接,接诉即办的时效,让热线真热,让群众真信,坚持自我革命,主动解决群众诉求,对于办事不实、办事不力的干部及时惩处,从严治理。另一方面,除了12345以外,可以发挥互联网政务的作用,划分出部门职能,公开政务信息,方便群众反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