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申论

首页 >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2021黑龙江省考申论备考技巧:如何让你的文章更加论证充足有力

华图教育 | 2021-03-05 11:51

收藏

 申论科目是公务员考试的半壁江山,而申论文章写作亦是这半壁江山中不可或缺的一片天地。申论文章不喜过虚,夸夸其谈、文之凿凿,太过空泛抒情;申论文章不喜过实,从早到晚、写景叙事,太过拖沓记叙。故而,一篇好的申论文章应该是虚实相间、有实有虚,往往在考试中一篇好的申论文章十有八九是一篇好的议论文,既有议、也有论,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道理从哪儿来,道理是议论文的框架,从申论材料和文章题干中提取而来;那么,事实又从哪儿来,找到之后如何运用得当、增光添彩,这才是一篇好的申论议论文论证是否有力的关键之所在,而这恰恰也是不少考生头疼的地方。所以,今天就申论文章如何论证有力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万望各位考生细细揣摩,做到学以致用。

  一、论据从哪儿来

  一篇好的申论议论文文章要想做到论证有力,与之论点相关、真实契合的论据必不可少。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说白了就是一些名人名言,事实论据往往是一些已经发生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既定事实。那么,无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其来源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是申论材料寻找;二是生活处处积累。

  申论材料寻找指的是在申论试卷中的材料部分寻找与写作论点、分论点相契合的论据, 虽然这不失为考试大脑空白想不到论据的考生的一种应急方法,但是有其弊端——与其他 考生论据相撞,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所以,生活处处留心,积累名人名言、观看时政新闻、记忆热点事件,这才是论据积累的王中之道。可自行手机下载相关的新闻APP软件随时关注,如: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评论、人民网图解新闻等。

  二、如何论证有力

  万事开头难,有了论据的积累、了然于心,便是为申论文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如何运用好积累的论据,使我们的论证变得牢不可破呢?知晓如下三点:

  杜绝编撰,论据要有确定性。在论证的表述过程中切记不要出现模糊的人名、地名和时间,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因为论据积累不够充分,耍小聪明,写作临时编撰事例作为论据, 语句用词模棱两可,这样的论证在申论议论文文章写作中都是没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所以论据一定要具有确定性,确切的人、确切的话、确切的事。

  如:例 1:科学的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民充分的科学素养作为保障,那么伪科学必然大行其道。有位科学家说过:“落后的科学普及所放弃的发展空间, 很快就会被伪科学所占领。”(“有位科学家”不具备确定性,使之论据没有说服力)

  例 2:正如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所指出:“落后的科学普及所放弃的发展空间, 很快就会被伪科学所占领。”(确切的人、确切的书、确切的话,论据具有确定性)

  对症下药,论据要有针对性。论据往往是用来佐证和支撑论点、分论点的,要想论据有力度便要与自己的论点、分论点完美契合,不能论点在说东,论据在说西,自说自话的后果便是得不偿失。

  如:例 3: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社会价值为主要出发点。正如《道德经》所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理论论据没有针对性)

  例4: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社会价值为主要出发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理论论据具有针对性)

  孤证难立,论据要有多样性。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一根筷子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多根筷子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的道理,仅仅只有单一的一个事例作为论据是如何都敌不过多个事实共同论证的力量,如例 5仅仅只有日本作为案例,远不

  如:例 6:中的美国、日本、新加坡一起论证更有说服力。但并不是说让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全

  篇大量、大篇幅的罗列事例,事实论据应做到言简意赅,一两句话概括即可,数量上尽可能不超过三个。事例应当具有多样性,贯穿中外、有古有今。

  如:例 5:铲除网络谣言,需要法律护航。在日本,制造网络谣言的人,可能被判处三年监禁和 30万~50万日元的罚款。所以,我们也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网络行为。

  (仅仅只有“日本”作为论据,过于单一,没有说服力)

  例6:铲除网络谣言,需要法律护航。世界上没有“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也不应是法治盲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订了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净化网络信息管理,如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互联网“与真实世界一样进行管控”;在日本,制造网络谣言的人,可能被判处三年监禁和 30万~50万日元的罚款,而且警务部门有权要求通信商为其保持60 天的通信记录,以便对谣言来源进行调查;新加坡有专门的媒体发展管理局,负责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严重造谣者甚至会面临诽谤罪的起诉。在虚拟世界,人们仍然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和底线,否则将受到惩戒。(“美国、日本、新加坡”三例论证,更具说服力)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