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生源存在差异,某中学将学生按入学成绩高低,分为快慢班,该学校的做法( )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 B.正确,有利于资源配置
C.错误,不利于教育公平 D.错误,不利于均衡发展
2.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
3.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石老师的做法( )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B.正确,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利措施
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吴老师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提炼为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这表明吴老师具有( )
A.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 B.良好的课程管理能力
C.良好的课堂开发能力 D.良好的校本研修能力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 B.课程标准向农村倾斜
C.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D.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
1.C【解析】考查教育公正。教育公正要求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区别对待学生。换句话说,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差异,给予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应当均等。题干中学校以成绩高低为标准给学生分班,显然没有做到教育公平。所以本题选C。
2.B【解析】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刘老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本题选B。
3.D【解析】考查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石老师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补习数学,尽管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本题选D。
4.A【解析】考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题干中强调的额汗死吴老师对教学中问题的处理和研究,所以表明吴老师具有的是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所以本题选A。
5.B【解析】考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中义务教育发展任务中提到,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所以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