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答案:C
解析:干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这句话说明的是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故答案选C。
2.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答案:C
解析: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因此,本题选C。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不仅反映了人有多种层次的需要,也反映了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关系。故答案选C。
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策略
B.学习计划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故答案选A。
5.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这种课外活动属于()。
A.文学艺术活动
B.社会活动
C.科技活动
D.学科活动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是破题关键词。故答案选B。
6.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答案:C
解析: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其它选项均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故答案选C。
7.下列教学模式中,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和组织形式最相似的是()。
A.复式教学
B.合作教学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道尔顿制
答案:D
解析: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査阅需要的材料。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是通过协作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而运用道尔顿制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通过两者含义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比较接近。故答案选D。
8.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 )的表现。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D
解析: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其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主要表现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顺序性,身体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因此,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