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活动的、综合的、学科的
答案:B
解析: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故选B。
2.学生在记忆无意义的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这是( )的影响。
A.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B.原有的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学习的指导
答案:C
解析:心向与定势常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可能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前面问题的解决过程迁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定势也可能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题干中学生记忆无意义音节的过程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由此可知这是心向与定势的积极影响。故答案选C。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 )解释。
A.心理定势
B.酝酿效应
C.迁移
D.功能固着
答案:B
解析: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以往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故答案选B。
4.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独立性
D.综合性
答案:D
解析:新课程结构特征有均衡性、综合性以及选择性三方面,其中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答案为D。
5.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 )、考虑教法。
A.掌握课程标准
B.了解大纲
C.钻研课本
D.了解学生
答案:D
解析:备课为三备三计划。三备即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6.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活动()。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答案:A
解析:课外校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7.—个实际身高为180厘米的人,距离观察者分别为3米、5米、15米时,观察者都会觉得这个人的大小是不变的。这是由于知觉具有(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故答案选D。
8.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故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