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金融招聘考试 > 试题资料

2022银行笔试掌中宝经济篇下

黑龙江华图 | 2021-11-02 11:02

收藏

  【考点-国内生产总值】

  一、GDP 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一)是“市场价值”,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

  (二)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又可作为中间产品,关键在于是否进入新的生产流程。

  (三)是本期内生产的,不是销售的。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能计算过去生产的在这一时期内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四)是流量,不是存量。

  (五)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经济生活中,很多部门出售的都是劳务,比如教育、卫生、旅游、家政服务等部门。

  (六)只有进入市场流通活动的产品与劳务才能计入。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比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但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计入 GDP。

  (七)是地域概念。

  二、GDP 的缺陷

  1.不包括非市场交易活动,即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给漏掉了。例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个人私自交易等;

  2.不包含地下经济活动。比如,为了逃避税收而隐瞒其收入的经济活动和被各国法律禁止的具有走私性质的经济活动等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可能计算到 GDP 中去的,而这些活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一国总产出的组成部分。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例如,它无法反映人们的闲暇,无法反映污染程度等;

  3.国民收入核算把对市场交易活动都包括进来,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例如,赌博盛行,也许 GDP 很高(如拉斯维加斯),但并不说明该地区的人民过得幸福;

  4.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国民收入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例如,由于 GDP 中包含有劳务,两个国家虽然可以拥有相同的 GDP,但一个生产粮食,一个生产歌曲,显然,两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一样。

  三、与 GDP 相关的概念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GDP+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GDP-折旧

  (三)GDP 平减指数

  GDP 衡量经济中所有市场上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总支出增加,可能是因为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也可能是因为物品劳务价格上涨,也可能是两者同时发生。为了区分这两种变化,提出名义GDP 和实际 GDP。

  1.名义 GDP 是指用当年价格(现期价格)计算出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 GDP 核算中未剔除价格变动即通货膨胀的影响。

  2.实际 GDP 是用以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衡量不受价格变化影响的物品劳务总量,即衡量是否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劳务,因而实际 GDP 更有价值。

  3.GDP 平减指数=名义 GDP/实际 GDP,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情况。

  【考点-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除了收入之外,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等,都对消费有影响。

  凯恩斯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者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假定消费只受收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C(y),C 为计划消费,y 为国民收入

  如果我们以α代表人们的自发性消费,其大小与收入无关,而以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代表收入,βy 则表示人们因收入增加而引发的消费大小(即引致消费)。两类消费相加就可以得到总的消费(C)大小,即:

  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 1,但同时会大于零,即0

  平均消费倾向是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两者关系: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考点-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二)财政政策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支出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购买机关办公用品、发放政府雇员报酬、实施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税收可以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进而影响总需求,决定总产量。

  (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自动稳定器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税收的自动变化:

  (1)经济衰退—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税收减少(绝对数量和进入较低纳税档次)—个人可支配收入少减少一些。

  (2)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增加(绝对数量和进入更高纳税档次)—个人可支配收入少增加一些。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1)经济萧条—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相应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下降。

  (2)经济繁荣—失业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相应减少—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加。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经济萧条—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国家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维持农民收入水平。

  (2)经济繁荣—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维持农民收入水平。内在稳定器是应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四)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其效果

  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效果

  当 LM 曲线不变时: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 IS 曲线右移,产出 y 增加,利率 r 上升;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 IS 曲线左移,产出 y 减少,利率 r 降低。

  (五)挤出效应挤出

  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M2)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

2022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系列教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