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管理知识:主要管理理论及代表人物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创新而形成的管理学派。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方法不断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美国集管理之大成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这种管理学理论混乱的现象称作“管理理论丛林”。
(一)行为科学学派
许多行为科学家在梅奥等人奠定的基础上作了更细致深人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广泛,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包括: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X-Y理论,麦格雷戈称传统的管理观点为X理论,他对人性的假设条件是:人天生是懒惰的;人不愿意负责任;人缺乏理智,易受他人影响;人是经济人,将选择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情来做;个人与组织目标总是相矛盾的,因此,组织对员工必须严加管制。Y理论认为:工作于人而言可能是种享受,也可能是种惩罚,因此,人并非天生一定就不喜欢工作,而是要看环境而定;没有人喜欢外来控制和惩罚,人们希望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人在解决组织难题的时候,大都充满活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在追求不断满足的同时,不仅不逃避责任,反而会谋求重任;人和组织的目标在适当的机会,会融合为一。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包括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要重视员工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使工作丰富化,多方面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
(二)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伯特·西蒙。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贡献,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理论的要点主要有: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标准并非是最优;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经验及智能。
(三)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就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后来经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一个主流学派。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四)经验学派
该学派的观点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加以概括和理论化,而后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彼德·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其中,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对于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将管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的升华,从传统管理学进步到现代管理学。德鲁克首次提出“管理学”概念,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被西方学界尊为“大师中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