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7.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 )。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18.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9.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20.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