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第一,法律法规有必要进一步明晰“网络暴力”的法律边界。刚刚颁布的《民法典》 创新性的增加了“人格权”篇,明确指出公民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名誉权” “肖像权”“姓名权”等权益的定义,为司法实践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指明方向。 今年 3 月 1 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施,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 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 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到底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还 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这方面立法工作还有待完善。 第二,媒体、网络平台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目前,一些自媒体为了“粉丝量” “点击量”“转发量”等利益,不惜编造、伪造各类信息,引发舆论混战,煽动暴戾情绪。 “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也让各平台对“互黑互撕”喜闻乐见,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 力的横行。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从网络信息生产者和服务平台这一根源入手。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就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 平台应率先承担责任,规范自身行为。网络内容生产者应当保证所发布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并且应该有积极的导向性;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同时,相对于新媒体,主流媒体可信度较高,能够提供事件 进展的调查性信息、理性权威的评论以及公平公正的报道。因此,主流媒在热点舆情事件 中不应失声,而是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第三,舆情监管的相关部门要依法监管,前置管理。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舆情监管 部门不能懒政怠政,不能一味的“灭火”“减压”“按闹分配”,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力 量,加强对网络平台及企业的有效管控,牢牢把握热点舆情上的主动权,及时发声,及时 依法处置违法行为。 第四,守住言论底线,为营造网络和谐环境贡献自身力量。但丁说过“人不能象走兽 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身为网民中的一员,守住言论底线、道德底线,是身 而为人应该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具备基本的理 好老师 好课程 好服务 13 性判断力,对法律和人格尊严具备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心,对待他人具备基本的包容心和同 理心。做到不盲目跟从,不出口成“脏”,做到情绪冷静,理性探讨,努力营造健康愉快 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书教材及网络课程名称 | 数量 | 价格 | 点击购买 | 展示 |
专属备考微信客服 | / | 0元咨询 | 点击添加 | |
2023版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4本套(教材+历年) | 4本 | 45-149元 | 点击购买 | |
精选易错1200题+申论批改实录66例 3本 | 4本 | 35元 | 点击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