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近期,一篇小学生研究癌症的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质疑。网友们不禁感叹,“三等奖都这么厉害,那一等奖得长啥样? ”有网友梳 理发现,近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可谓“高精尖” ,其中有不少涉及基因、抗癌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科研项目。如,重庆两名中学生的论文《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 《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 ECL 比率检测研究》均获得该大赛一等奖,近期又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前篇论文写到“实验方法是取 8 周龄的雄性 129 野生型小鼠 40 只,干预持续 12 周。利用高脂膳食诱导小鼠建立动物模型,检测 DHM干预后对肝脏脂代谢、肝纤维化发生的影响。”后篇论文结论更是直言:“本比率策略为降钙素的灵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思路还可以扩展至其他免疫检测及适体分析等领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参考观点
表明观点,点明本质: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各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对于激发孩子科学兴趣、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但若出现明显造假行为,其危害不仅是对孩子本身的揠苗助长,把孩子带歪,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科技发展基础环境的破坏。
分析: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长期以来,一 些不规范的比赛大行其道,让部分家长、学校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多获奖能够成为孩子升学评优和学校招生发展中的“加分项”。
2.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学术造假行为,是整个社会假冒伪劣现象中的一个分支,是诸多腐败行为中一种。近年来,科研、学术弄虚作假行为时有出现,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坏。既违背了学术道德,也亵渎了科学精神,加剧了学术领域急功近利、学风浮躁和污染的程度。 (来源:云南网)
对策:
1.强化比赛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参赛选手的背景审核,对研究项目能达到的成果进行 科学评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赛,参与造假的研究人员追溯至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等等,多管齐下,才能创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赛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把比赛与升学脱钩,才能真正让比赛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
2.严打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背后的学术不端、利益输送、黑色产业,让孩子对科学充满好奇、敬畏、严谨,这既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举,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固本之道。
3.要坚持素质教育,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抑制造假冲动。要真正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正确“三观”建塑的关键时期,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让造假之风侵蚀他们。以造假零容忍,为青少年打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