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5.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1. 选A。
【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2. 选C。
【解析】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在《大教学论》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3. 选C。
【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4. 选A。
【解析】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5. 选B。
【解析】“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整段文字前半句,强调教育中“礼义信”的重要性,后半句否定“稼”,体现了其施教内容与社会生产的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