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常考知识点一:翻译推理
题型特征:题干中包含逻辑关联词,例如:“如果…那么…”;“只有…才…”等
解题思路:先翻译,后推理。
翻译一(口诀:前推后,A→B):如果…那么…;只要 A,就 B;倘若 A,则 B;为了 A,一定 B;凡是 A,都 B;A 离不开/必须 B
翻译二(口诀:后推前,B→A):只有 A 才 B;不 A,不 B;除非 A,否则不 B;A是 B 的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基础/核心/关键推理:逆否等价命题: A→B 等价于 —B→—A
(口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否前得不到确定结论)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
A.只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就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B.如果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就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C.只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就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D.如果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答案】C。翻译题干可得:①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②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ABD 肯定后件,不能得到确定答案;排除。所以答案选 C。
常考知识点二:论证
加强论证:
(1)加强论点:加强论点不仅仅是单纯的重复论点的意思,还可以用理论去解释论点的合理性。
(2)加强论据:加强论据可以举例子和用数据证明。
(3)加强论证方式:也称为搭桥,通过一句话把论据和论点建立联系,这句话要包含论据和论点的内容。
(4)加强前提
削弱论证:
(1)削弱论点:削弱论点:用理论反对论点。
(2)削弱论据:削弱论据:举反例和数据证明论点不成立。
(3)削弱论证方式:也称为拆桥,断开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4)削弱前提
【单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客观上有利于保护贪污受贿者。一旦巨额财产被装入“来源不明”的筐中,其来源就不必一一查明,这对于那些贪污受贿者来说是多大的宽容啊!并且,该罪名给予司法人员以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勾兑空间”。因此,应将巨额财产来源不
明以贪污受贿罪论处。以下各项陈述中不支持以上结论的是( )。
A.贪污受贿者知道,一旦其贪污受贿的财产被认定为“来源不明”,就可以减轻惩罚;目前的侦查手段较落后,坦白者有可能招致比死不认账者更严重的处罚,所谓“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B.新加坡文莱印度的法律都规定,公务员财产来源不明应以贪污受贿罪论处
C.试问有谁不知道自己家里的财产是从哪里来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有利于“从轻从快”地打击贪官,但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D.“无罪推定”“沉默权”等都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观念,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他就应该被认定为无罪
【答案】D。本题属于加强支持类题目。题干中的论点为:应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以贪污受贿罪论处。D 项的结论为“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他就应该被认定为无罪”,而题干支持的结论是“应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以贪污受贿罪论处”,二者相互矛盾,因此 D 项不能支持题干的论证。A、B 项都指出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设立的弊端,C 项则举出实例来支持题干结论。所以答案选 D。
常考知识点三:图形推理-样式类
求同:前两个图形除去不同部分,剩余相同部分;
求异:前两个图形除去相同部分,剩余的不同的部分。
【单选】从所给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元素间的求同。观察题干可知:第一幅图与第三幅图求同得第二幅图,可得 C 项。所以答案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