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
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内控型与外控型
D.深层加工型与表层加工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差异和人格类型差异。心理学将人格分为两种类型:外控型和内控型。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内控型人格,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C项属于人格类型差异。因此选C项。A项、B项D项均属于认知风格差异,除此之外还有聚合式与发散式,具体型与抽象型。
2.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答案:C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而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关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故答案选C。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
B.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
C.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D.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
答案:B
解析: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而雅典以培养政治家、商人为教育目的,其教育内容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故答案选B。
4.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答案:A
解析:课外活动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故答案选A。
5.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
A.自我期待
B.自我判断
C.自我评价
D.自我效能感
答案:D
解析:考查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故答案选D。
6.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答案:C
解析: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故答案选C。
7.每当想起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这种道德情感是(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理想的道德情感
C.理性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
答案:D
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故本题选D。
8.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人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反向形成
B.投射
C.压抑
D.幻想
答案:D
解析:通过幻想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和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故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