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脱贫攻坚已经结束了,但是有人说就是脱贫攻坚工作者走了之后,村就没有人管了,项目就立即停摆,有人戏称“基层扶贫干部一走,项目就黄”,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今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一批批贫困户、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的既定目标这正是得益于我们党和国家推行的一系列的脱贫政策和措施。在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基层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走基层,下农村,发挥着自身实干的光芒,全心全意地为贫困户们服务。但是题干中所提到脱贫攻坚工作者走了之后无人再管理村子、致使项目停摆等问题,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基层政府的重视的,这也正反映出了基层老百姓对政府的依赖度。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的话,既不利于我们基层扶贫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损害政府公信力。
那么如何避免扶贫工作“人走事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第一,提高思想意识是基础。一方面,基层工作者要自知身上担子的重量,离开与否,我们都是人民的服务员,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来给贫困户打一针强心剂,工作者的离开不代表产业的停摆,做好交接工作,保障政府后续会对产业进行持续性关注。让百姓踏踏实实地挣钱,让产业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花”。另一方面,需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思想具备主动性,坚定树立“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要勇敢尝试、不断进取,激发其内生动力活力。
第二,不断输送优惠政策是关键。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者的离开导致村里不能更好地继续开展工作,政府要从制度上明确工作者走后的后续帮扶工作,加强基层调研工作的开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真切切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对扶贫工作要做到时时跟进,事事了解,不断推出惠民政策。
第三,建立监督制度是前提。我们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工作马虎,懒政怠政的干部要做到及时问责,解决根源问题,加大对违规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以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为先,切实的得到群众的认可。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打消村民的顾虑,不影响干群关系,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使得我们后续的扶贫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下去。
【思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