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语文老师在讲生字“灭”的时候,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火渐渐熄灭了,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在讲完“校园的绿地面积”后,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家房间的面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习作业法 B.实验教学法
C.实践探究法 D.实物演示法
3.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概括出《孔乙己》的故事情节,”这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 )。
A.知识水平 B.分析水平
C.领会水平 D.评价水平
4.小新学习了1元等于10角,1厘米等于10毫米之后,推算1分钟等于10秒,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以下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尊重学困生人格 B.家校共同关心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
C.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D.在教学中对学困生一视同仁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能达到的效果。故本题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评价的内涵。课堂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评价是指通过课堂测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参与教学活动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和反馈;狭义的课堂评价是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点评”。课堂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A选项错误。课堂评价主要是对课堂中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不是教师评价,不仅仅是课堂测验,B、C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B选项正确。A选项,学习需要分析是确定学生“被期望达到的水平”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过程。故本题选B。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编制课表的注意事项。在编制课表中要注意:首先,尽量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而将音乐、美术、体育、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最后,新、老教师教平行班的时间间隔要不同,新教师间隔时间短,以保证第二班的教学效果更优;老教师间隔时间长,先后交替安排平行班的课程,以避免简单重复产生乏味感。故本题选D。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因此才会有题干中的描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故本题选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