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上知识点以什么形式呈现给学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难易程度和正确性,对小学高段及中学低段的学生来说,知识的最佳呈现形式是( )。
A.符号表象 B.图像表象
C.语词表象 D.动作表象
2.小飞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运球动作和上篮动作常常互相干扰。关注运球动作时就容易错过最佳上篮位置,关注上篮动作时又容易进球失误。小飞的篮球技能属于动作技能形成阶段中的( )。
A.认知阶段 B.自动化阶段
C.联系形成阶段 D.计划信息阶段
3.张老师在教“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与圆周率的故事。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原则
4.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设计
C.课程标准 D.课程类型
5.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场时的仪态、仪表、眼神及如何与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待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理论观点。布鲁纳认为在人类认知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表征:幼儿1—2岁。在这个阶段,幼儿靠动作来认知了解周围世界,亦即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来认知事物。(2)映像表征(图像表征):约3岁后至7岁。指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来表现他们知觉和发现的事物。(3)符号表征(象征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此时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表现他们认知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认知发展至此已趋于成熟,可直接从事抽象思维。小学高段及中学低段的学生对应这里的符号表征阶段。故本题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动作技能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其中,联系形成阶段主要经过三个环节:①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即将整个动作分解为局部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进行练习,练习每个动作时,都是独立的。②动作的交替阶段,即将各个局部动作联系起来反复交替练习。③动作的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得动作更协调、动作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整套动作更趋于完善。题干中运球动作和上篮动作是两个动作,体现了第二阶段。故本题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题干中张老师教授“圆周率”时,给学生将祖冲之的成长故事,兼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效果。故本题选D。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设计的内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被称作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故本题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题干中,学生试图给面试官留下的好印象是第一印象,体现了首因效应。故本题选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