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指导

首页 > 教师指导

2020黑龙江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说课稿《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黑龙江华图 | 2020-05-08 16:13

收藏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属于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与时俱进,深入了解一带一路。

  二、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还要考虑到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衔接,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从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的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开始提高,思维灵活敏捷,但思维的深刻性还有所不足,不能非常透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以上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历史知识;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张骞通西域史料的过程,掌握史料分析法,提高小组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张骞的爱国热情,学习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陶冶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本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方法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告诉我们“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史料分析和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与史论结合的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分析史实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在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拿来葡萄、核桃、石榴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产自哪里?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接着引入本课课题:《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分为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伟大意义三个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环节一:开辟背景。

  利用多媒体播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引导学生思考:西域具体在哪里呢?张骞为什么拜别汉武帝去出使西域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待学生回答后,教 师给予总结、点评。自学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探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出使西域,不负使命,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然后通过学生讲述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环节二:开辟经过。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课件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小组讨论总结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路线、成果。小组代表分享成果,教师总结补充。介绍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小组探究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这样合作探究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

  环节三:开辟意义。

  介绍班超出使西域,请学生阅读不同史学家对丝绸之路看法的相关史料,同时在大媒体呈现相关史料照片,学生进行两人合作讨论,总结概括出丝绸之路的意义。教师找学生进行回答,针对性总结丝绸之路对中国、西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本课内容,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带一路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探究今天的一带一路与西汉王朝的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部分我会以“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归纳。

  自我总结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又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在课后观看有关丝绸之路开辟的纪录片,下节课来分享感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丝绸之路的印象,同时也拓宽视野。

  5.板书设计:

  为了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更清晰的接受、理解本课内容,特设计板书如下:


华图教师  王星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