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 > 试题资料

2022教师招聘笔试教综模拟题: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网 | 2021-10-08 13:30

收藏

点击查看<<<备考图书

1.现在人们常说,“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地说明了教学中( )的重要性。

A.向学生传授知识 B.培养学生能力

C.双基教学 D.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老师将学生领到农场或工厂,学生在参观中获得知识,这是一种( )。

A.课外教学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实践教学

3.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称之为(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与基础是( )。

A.道德理论的灌输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品德认识

5.在西方教育史上,与中国孟子性善论观点一致的德育教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体谅模式 D.构建主义模式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教育名言“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本题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场教学。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中老师将学生领到农场或工厂,学生在参观中获得知识,这属于现场教学的做法。故本题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认识的概念。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故本题选A。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故本题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谅模式的观点。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围绕人际—社会情境的道德教育。该理论的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观点与中国孟子性善论观点一致。A选项认知模式把道德认知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B选项把道德行为的培养置于中心位置。故本题选C。



 相关推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