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属于( )的范畴。
A.实际锻炼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练习法
2.第四媒体指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网络
3.对教室温度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的教育家是( )。
A.霍华德·加德纳 B.吉利兰德
C.彼得·圣吉 D.科尔伯格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理论依据是( )。
A.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B.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
5.班级岗位建设运作过程实践是由( )提出的。
A.魏书生 B.林崇德
C.叶澜 D.杨丽珠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中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的“家庭模式”是由30—80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组成一个“家庭”,共同参与一些仪式和日常生活。在教育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并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情感问题,“家庭”可以既提供归属、安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又能促使儿童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强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本题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媒体的形式。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以纸质为媒介的报刊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以字节为媒介的电子媒体,如网络是第四媒体。故本题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物理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座位的安排、自然条件的影响。关于自然条件中的温度,吉利兰德的实验表明,一般而言,最适宜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以30%—60%之间为宜。故本题选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故本题选A。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叶澜的思想观点。20世纪9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发起并主持了一项大型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新基础教育”,它对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重建式的探索,其中一些成果对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其中,班级岗位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沟通了班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故本题选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