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试题资料

首页 >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 > 试题资料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二:每日一练(10月9日)

黑龙江华图 | 2021-10-09 13:58

收藏

  点击查看<<<备考图书

  1.对以下情境中的哪一个情境最适宜每当有行为发生时,教师便给予强化( )。

  A.教师给四年级学生复习加法的事实性知识

  B.小明刚开始学习怎样正确地做前空翻

  C.小丽已形成每天交作业的习惯

  D.小刚学会了上课举手才能回答问题

  答案:B

  解析:强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其中ACD项中描述的行为是已经形成的,而B项是刚开始建立,这时候进行频繁的强化有助于行为和技能的习得。故答案选B。

  2.教育立法是( )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A.现代

  B.古代

  C.近代

  D.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答案:C

  解析: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所以本题选C。

  3.陈明既想加入青年志愿协会,锻炼自己,服务社会,但又怕占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业,陈明的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答案:A

  解析: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故答案选A。

  4.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由它规定的( )。

  A.性质

  B.任务

  C.培养目标

  D.课程安排

  答案:D

  解析: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故答案选D。

  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案

  B.教育内容

  C.教育原则

  D.教育目的

  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6.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教育是( )。

  A.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班级教育

  B.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C.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家庭教育、班级教育、社区教育

  答案:C

  解析:“三结合”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协调统一。故答案选C。

  7.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学校教育

  B.遗传因素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D

  解析: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故答案选D。

  8.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

  A.情绪状态

  B.意志状态

  C.记忆状态

  D.思维状态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焦虑的概念。故答案选A。

  相关推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