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面试热点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面试热点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之脱贫攻坚彰显强大政治优势

黑龙江华图教育 | 2022-08-30 09:39

收藏

  一、热点链接

  1.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更为人类减贫事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伟大贡献、带来深刻启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中国脱贫攻坚实现理论突破,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新思路;中国脱贫攻坚具有世界价值,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2.减贫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 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 年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为 10.2%,减贫进入“最艰难阶段”。随着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滞后明显,脱贫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二、参考观点

  1.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经过 8 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所创造的世界奇迹,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走向复兴的强大力量。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

  2.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贫困一方面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另一方面受制于生产关系。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帝国主义肆意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绝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在建国初期,国内面临国民党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台湾、物价飞涨、通过膨胀、生产力严重衰退等烂摊子,国际局势东西两大阵营对立,新中国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全面封锁可谓内外交困。加之,三年困难时期与十年文革的动乱,积贫积弱的局面就此形成。

  3.意义

  (1)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4.对策

  (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致力于共同富裕。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减贫奇迹,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将效率逻辑与公平逻辑有机统一起来,既致力于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又致力于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蛋糕”分好,更致力于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断增强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正是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的良性互动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2) 坚持精准扶贫,构建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探索并建立起了包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制度建设、执行、监督、考核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是务实高效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3) 坚持实践第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各地以建档立卡为基本手段,切实搞清楚贫困人员、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扶持,我们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的实践路径。

  相关图书推荐>>>2022公务员结构化面试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